團隊成員陳志𡶶特聘教授持續投入台灣土雞種原保種及返鄉計畫,協助南投縣曲冰、人和、眉溪部落,苗栗縣南庄部落,台中松鶴部落、達觀部落、台東縣阿拉巴灣等十多個部落小農飼養,並發展出「奧萬大楓紅雞」、「谷關里山雞」、「達觀共有雞」與「泰源悠谷雞」等品牌。每年生產超過2萬隻雞,年產值超過千萬,效益逐漸擴大。
【商業周刊2020年11月報導】
「牠們的肉質一直是最頂尖的,只是在等待一位有緣、識貨的養殖業者。」復育土雞三十年,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志峰,被問及是否曾擔憂保種工作會是一場徒勞?他搖頭說,自己從未對台灣土雞失去信心。
時光回溯到一九八二年。當時,陳志峰的老師、中興大學動科系名譽教授李淵百,巡迴全台,從南投、新竹、金門等地採集特色土雞品種。與其說是「保種」,不如說是搶救。七零年代後. 台灣畜牧產業從農家副業,轉為大型集約飼養,講求高效率生產,美國育種的白肉雞只要飼養三十五天就能上市,市場優勢壓制要四、五個月才能屠宰的台灣土雞,本地品種幾乎一夕消失。
如今. 不少雞種只在中興大學的土雞保種中心才看得到。市場上的土雞、仿土雞則多為土洋混血。
動物保種的難度.與植物大相逕庭。畢竟,種子可凍起來,動物不行,必須一代接一代繁衍,留下血脈。陳志峰按指一算,以一年一代計算,今年已至第三十七代,他也從當年的硏究室學員,躍升國內數一數二的土雞育種大師。
陳志峰說.台灣因殖民歷史,一座小島擁有形形色色的雞種,在各地獨特的飲食文化及飼養環境下,演變出特殊品種。例如客家地區,講求待客禮數,偏好體型大、黃皮膚,煮起來油亮氣派的峨眉雞;金門風大又寒冷……..
學界聯手山地部落,保住古老台灣雞DNA (商業周刊 1724期 西元2020年出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