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機也是轉機,未來幾年加速改建禽舍或是讓不適合的地方離牧,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,在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生物安全。但如果再有更頻繁的禽流感病毒進到臺灣,光藉由禽舍改善,並非預防禽流感的萬能解方,除了硬體建設,雞農在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,以及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,都必須配套性的強化,把真正的缺蛋原因找出來,對症下藥才是轉機。

臺灣蛋雞產業 從百廢待舉到規模化聚落

臺灣蛋雞產業專業化的發展始於1960年代。1949年以前,臺灣畜牧業主要採取傳統的後院養殖方式,戰後面臨百廢待舉的局面,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(簡稱農復會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身)推廣農村養雞及副業式的蛋雞生產;1961年以後開始進口蛋種雞,出現專業化養殖蛋雞的農企業,1969年統計蛋雞飼養約300萬隻。

1981年是很重要的時刻,臺灣經濟開始起飛,非農就業機會增加,人工與土地成本持續高漲,臺灣畜牧業真正進入集約專業化時代,朝集中生產及專業分工(蛋種雞場、孵化場、中雞場及蛋雞場)的趨勢發展,採用擴大經營規模,應用立體籠式自動化設備、配合高架式或密閉式雞舍,並形成聚落形態,種田的紛紛改養雞,占了雞蛋市場供應量45%的彰化產區,就是這時期的代表區域。

早期沒有負壓禽舍,因此1980年代大量興建的禽舍,40年後的現在即為市場詬病的老舊傳統開放式禽舍。這期間隨著時代的演進、飼養規模擴大,非開放式、密閉禽舍因應而生,同時隨著氣候變遷,政府也意識到早期建築的禽舍,受到環境的影響太大,尤其在2005年臺灣首度傳出禽流感疫情,開始逐年補助傳統禽舍改建密閉式禽舍,然而目前開放式的傳統禽舍比例仍高達85%。

禽流感屢挫家禽產業 COVID-19與戰爭擴大漲價效應

2015年臺灣再度爆發大規模的禽流感疫情,除了重挫養雞產業,鴨鵝等水禽也大舉發病。當時疫情來得又猛又急,禽流感防疫應變層級從農委會提升為行政院,召開「行政院禽流感緊急應變處理小組」,卻難以查明禽流感發生的確切原因,只能針對感染禽場進行撲殺;原本鵝隻產量最多的農業大縣雲林,因沒有警覺、未及時接收到訊息與養殖戶延遲通報,出現集體暴斃情形,加上防疫撲殺,臺灣鵝產業養殖規模從原來每年約200萬隻,2015年縮減為不到44萬隻,原本在臺灣街頭常見的鵝肉店幾乎一夕之間消失,逐年雖有復養,直到去(2022)年100萬隻左右,較2015年以前規模仍是減半。......

文摘自:農傳媒20230515